
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,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还记得20年前的怎么割麦吗?
下面这些场景你一定不陌生,
看完竟有点想哭......
那些年割麦的场景
20年前的时候,行唐还没有自动收割机,大人们都是用镰刀割麦子,叫上家人和邻里一起收小麦,你家帮我家,我家帮你家。
一般家庭从割麦子到储藏怎么也得两个星期。现在不一样了,普通家庭半天就收完了,要是地多,也就是一天的事儿,快着呢!
那个时候割麦子是一个非常累人的活儿,弯着腰一干就是一天。每个人都拿着镰刀,一不小心就会割到手。
割完麦子,还得把它拉到场里,这时候家里有牲口的就用牲口,没有牲口就自己用推着拉过去。
再后来就有拖拉机和三蹦子,几个来回麦子就运完了,既节省了时间也方便了很多。
还记得这样的叉子和耙子吗?压好了,起场的时候就得用它!
扬场是把石滚轧好的麦子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迎风抛向空中,借用风力吹去麦子的秕子以及短的麦秆和麦糠等。
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一个个的麦秸垛,小时候总是奇怪,怎么大人们就能堆出这么好看的麦秸垛呢?
麦子入囤之前一定得晒干了,如果还潮湿的话就会生虫子。
用簸箕或者铲子装袋,运回家,最后一步就完成了。
那个时候的打麦场,是大人的繁忙场,父母盼着有个好收成,想着归仓,一粒麦子也舍不得落下。
那个时候的打麦场,就是我们的乐园。帮一会儿忙就想着怎么玩了,小伙伴们一起,撒欢儿了跑,怎么尽兴怎么来~
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,那时候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。也不怕刺挠,玩起来就不想回家。
收完麦子,还可以继续玩,麦秸垛摊开,就像爬小山一样,记得一次竟在里边摸出俩鸡蛋!
除了蹦蹦跳跳,还可以躲在里面玩捉迷藏,每次都玩的不亦乐乎,麦秸垛还有个好处,就是下雨了能避雨。
曾经的麦秸垛,是乡村的一道风景,一垛垛煞是漂亮。
现在想想,那个时候也真是辛苦!顶着大太阳忙农活,累了啃个西瓜,没时间吃饭就吃个馒头,吃个煮蛋,来瓶啤酒就是幸福!
还有这些农活你记得吗?
浇地:浇地是每个种地的必须要干的活,地里庄稼离不开水,不然会旱死的,有的人家白天浇水,有的人家晚上浇水,上一家完了另一家赶紧跟上。
拦化肥:拦化肥是个体力活,一手提着化肥袋子,有的人家会准备一个筐,一手撒到田里。凡是农村人都知道,赶上快下雨或者浇地的时候,把化肥撒到地里最适当。
收花生:收花生的时候一定得备一辆小推车,一群人把花生的根拔出来,另一群负责把根上的土除去,敲打小推车把土除去,把花生的果实摘掉放到袋子里,回家晒干就可以了。
掰玉米:玉米地里掰玉米,那滋味可不好受,穿着长袖长裤还是感觉刺挠、痒痒,玉米的秸秆还可以吃呢,不过就是没有甘蔗甜。
剥玉米:收完玉米当然是剥玉米了,那时候机器还没有普及,白天空闲了剥,晚上吃完饭继续剥。
收红薯:收红薯是个小小的技术活,首先用镰把红薯秧割掉露出来红薯根,然后用抓钩倒,有一点,千万不能倒住红薯,否则就会烂掉。
收西瓜:那时候收西瓜是绝对的体力活,一般人还真干不了!一个西瓜几斤十斤重,接不住摔烂了可就真心疼了。
曾经的农村生活如此美好
这里没有霓虹闪烁,没有高楼大厦,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,几间平房,几亩田,有的是山清水秀,悠然自得......
那些年,吃饭时的笑容是纯朴无瑕的,饭碗里盛着的是真正的幸福。
那时候屋后的枣树上的枣,院里的梨树结的梨,田间的野果子都是我们的零食。
从小就开始学习“本领”,高粱做的笤帚,家里的木梯子,洗碗用的丝瓜藤,农家人总是可以变废为宝。
小时候成绩不错,大人们会把孩子的奖状贴满了整个墙壁,一推门就能看得见。
那时候的板凳都是自家用木头做的,没有什么造型可言。吃饭、写作业都用它,十几年过去了,颜色变了,但是依然结实。
那时候,常把桌子拿到外面吃饭,夏天边吹风边吃饭,可舒服了。停电的时候还会拿着凉席和毯子去屋顶上睡。
几个小孩坐在小推车上,看小人书玩解绳子,这情景,可能很多年没见过了吧!
西红柿、豆角、辣椒、丝瓜、黄瓜.....每个家里都会种,熟了随手就摘,吃的是最新鲜的,根本不用买。
蚂蚱、知了、七星瓢虫、蛐蛐......等各种各样的昆虫都很常见,现在城里就很少见了。
晚上安静下来还能听到蛐蛐的叫声,现在也听不到了。
那时候蓝天白云抬头就能看见,空气很清新,都不知道雾霾是什么样子。
那时候的农村,
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与浮躁,
只有看不完的风景,
那份城市没有的安详与宁静!